老年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老年医学 >> 老年服务

南京社区养老服务业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3-06-15 浏览:2690 次

社区养老在整合家庭、社区和社会多方力量的基础上,既保证老年人不需要离开熟悉的居住环境,又能享受社区提供的各项养老设施和服务,是现阶段老年人最能接受的养老方式之一,也是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一项普惠性民生事业。在“十四五”规划中,国务院明确提出要求:“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养老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要路径选择。

一、南京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一)养老需求更加迫切。根据南京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67728人,占18.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275870人,占13.70%。与2010年我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2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52个百分点,全市人口结构老龄化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从而催生出对养老服务业更多元和更全面的需求。

(二)社区养老是目前主流选择。南京市民政局的相关数据显示,南京96.0%以上的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普遍期待“养老不离家”。南京市自2018年以来,先后出台《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居家养老的办法》、《关于开展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护理中心建设试点的意见》等,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三)社区养老总体发展取得成效。2022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南京市“养老兜底保障、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等工作受到督查激励。根据民政部门最新统计,全市“1+12”个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实现市、区两级全覆盖,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覆盖70%以上街镇,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369个,服务内容涵盖助餐、助浴、助医、上门探望、上门护理、精神关爱、开展家庭养老床位等多个方面。这些成效是南京积极推动社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担当与探索创新。

二、社区养老服务调研情况

(一)社区养老供需双方基本情况

老年人生活状况:近半老年人与后辈同住。在参与调研的100名老年人中,44%老年人居住在纯老年人的家庭,所有同住家庭成员均为大于60周岁的老年人;48%的老年人与子女或者后辈同住;8%的老年人独居。健康状况大部分较好。85%的人可以照顾自己甚至可以照顾家人;15%的老年人需要家人适当或者完全照顾。大部分人月收入低于5000元。72%的老年人月收入(包括闲置房屋出租、子女赡养费等,下同)低于5000元;10%的老年人月收入在5000元到7999元之间;12%的老年人月收入高于8000元。对居住环境满意程度较高。85%的老年人对居住环境感觉比较舒适或者非常舒适;15%的老年人对居住环境感觉一般。

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素质情况:从调研情况来看,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素质较好,以正式编制人员和在社区工作五年以上的“熟手”为主。在参加调研的社区养老工作者中,50%的是正式编制人员正式编制人员、36.7%是聘用人员、10%是外包服务人员、3.3%是借调人员。40.0%的人在社区工作了十年以上,33.3%的人在社区工作了三至五年、16.7%的人在社区工作了六至十年,10.0%的人在社区工作年限少于三年。

(二)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情况

精神文化需求不可忽视。在有社区养老需求的老年人中,85.3%的老年人最希望得到的服务是日常生活和家政服务;64.7%的老年人最希望得到的服务是医疗康复服务;44.1%的老年人最希望得到的服务是精神文化服务。愿意通过社区了解相关信息。当老年人有养老服务需求时,67.6%的老年人选择找居委会了解;44.1%的老年人选择通过社区服务网站了解;41.2%的老年人选择找熟人了解。选择直接上门或者网络方式咨询社区或者居委会的人均多于找熟人了解。更希望得到物美价廉的养老服务。90%的老年人表示可以承担的社区养老服务费用在每月3000以下;10%的老年人可以接受每月3000元以上的价格。对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要求多元化。希望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上,85.3%的老年人选择家政服务;67.6%的老年人选择医疗保健指导;55.9%的老年人选择老年康复护理;32.4%的老年人选择心理咨询;17.6%的老年人选择日常生活理财。

(三)社区养老服务开展与惠及情况

在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形式上,93.3%的社区工作者选择社区文体活动、76.7%的社区工作者选择室外健身设施、66.7%的社区工作者选择上门照料服务、63.3%的社区工作者选择法律咨询服务、60.0%的人选择医疗保健服务、53.3%的社区工作者选择饮食服务、33.3%的社区工作者选择老年“日托”服务、20.0%的社区工作者选择与老年大学合作开展。社区提供的活动场所上,93.3%的社区工作者选择社区公共场所、86.7%的社区工作者选择社区活动专用场所、16.7%的社区工作者选择社区内院校。在社区提供的活动设备上,90.0%的社区工作者选择书籍报刊、86.7%的社区工作者选择健身设施、76.7%的社区工作者选择各种文体活动室、63.3%的人选择音像设备、50.0%的社区工作者选择计算机网络、40.0%的社区工作者选择扑克麻将室。

在接受过的社区养老服务形式上,96.7%的老年人选择了社区文体活动;52.5%的老年人选择了医疗保健服务;50.8%的老年人选择了法律咨询服务;44.3%的老年人选择了室外健身设施;37.7%的老年人选择了饮食服务;31.1%的老年人选择了上门照料服务;29.5%的老年人选择了社区养老机构;31.1%的老年人选择了上门照料服务;8.2%的老年人选择了老年人“日托”服务;4.9%的老年人选择了其他。

(四)社区养老服务评价情况

在对社区养老模式觉得较为满意的地方,61%的老年人选择了老年人归属感、幸福感得到提升;40%的老年人选择了养老设施进一步完善;24%的老年人选择了老年食堂、餐饮服务得到满足;22%的老年人选择了家政清洁定期服务;15%的老年人选择了日间照料提供方便。在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不足主要表现上,51%的老年人选择社区医疗机构和设施不足;39%的老年人选择养老服务项目不全;35%的老年人选择社区老年人文体活动设施不足;28%的老年人选择针对老年人开展的文娱活动少;26%的老年人选择社区服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53%的老年人认为社区工作人员、当地政府机关对社区养老服务工作非常重视;36%的老年人认为社区工作人员、当地政府机关对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比较重视;7%的老年人认为重视程度一般。社区养老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上,41%的老年人选择经济负担、37%的老年人选择老年人就餐问题、30%的老年人选择出行问题、23%的老年人选择情感需求。

三、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不足

(一)社区养老智能化基础有待提升。在调研中,有社区工作者反映,“时间银行”这个项目,很多老年人没有智能手机导致推进工作很困难的问题。在社区养老服务项目中,不少智能化的设备需要在智能手机上操作,而有的老年人没有配备智能化手机或者不会操作智能化手机,导致智能化项目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信任度有待提升。虽然调研结果显示,老年人都社区工作的信任度较高,但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仍然对社区养老服务配合主动性仍不足。较多社区工作者表示,有些老年人缺乏对养老服务工作的信任,不愿意主动接受服务;在推进政府居家养老政策时老年人和家属不太配合甚至抵触,防范心理过重。

(三)社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配备有待提升。在社区是否配备为老年人诊疗的专业医护人员上,53.3%的人选择有,但数量较少、30.0%的社区工作者选择没有专业人员、16.7%的社区工作者选择有,专业且多量。在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推进中有什么困难和诉求上,大多数社区工作者反映专业人才不足,需要加强专业人员配置,让社区养老服务更专业,更能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发展的养老需求。目前的社区养老服务要求更加精细化,对健康状况不同的老年人需实行分级护理,对社区养老服务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

四、对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业的建议

(一)加快智能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与健康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家政服务等平台的资源共享,形成全服务流程智能化。适当引导民间资本对适老化项目的投资,促进智能养老项目与相关设备的应用。同时进一步普及紧急呼叫装置、一键报警装置、健康监测腕表等智能设备,加强对失能老年人的即时照护,同时相对节省人力资源。

(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居家社区养老仍会是主要的养老方式,也是老年人最能的接受的养老方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方式的创新。老年人的素质全面提高,健康观念日益深入,对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素质提出来更高的要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密歇根大学均设置了养老相关专业学科,从本科到博士均设置了不同的重点学习内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通过系统的技能学习,培养专业的高层次、分级别的社区养老年人才。

(三)引导老年人树立积极的养老观念。在调研中,不少老年人表示对养老生活存在担忧,这其中有空巢老年人的焦虑、有社会认同感的迫切需求、对社会机构的认同感较低、也有对普惠性的养老方式的呼吁,但背后透露出来的,是老年人的养老观念,目前仍不能完全接受养老院等机构养老方式,甚至由此产生悲观情绪。社区应积极引导老年人树立积极的养老观念,以沟通与服务让老年人了解真实的社区养老服务水平,切实提高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认同感与接受度,同时也促进社区养老服务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