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奋战医疗救治一线的重症医护团队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来院就医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激增,危重症患者也随之增加。为应对就医高峰,南京市中心医院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紧扣救治、接诊“两个能力”提升,第一时间扩容医疗资源、提升救治效率,全力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作为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生命支持的战场,重症医学科(ICU)医护团队迎难而上、勇毅前行,在关键时刻守住了生命防线,于危难关头点亮了希望之光。
分秒必争,跑出救治“加速度”
作为市属医院中唯一的公立三级老年病医院,南京市中心医院在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承担了大量老年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老年患者的病情恶化率高、病变发展快、死亡风险大,重症医学科无疑成为了全院医疗救治工作的“主战区”,迅速扩增重症床位、紧急调配医护人员、全力提升救治能力……每一项工作都刻不容缓,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生命!
按照院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统一安排部署,重症医学科本着“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原则,第一时间把可使用床位由8张扩充至12张,与相关职能科室密切协作,迅速完成可转换重症床位的功能布局、流程优化、人员配备和物资保障,并多次利用下班时间进行新冠重症及危重型患者救治、应急处置等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培训,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开通了绿色通道,为患者争取了更多时间,为生命争取了更多可能。

全力以赴,守护患者“生命线”
因病毒感染患者数量阶段性突增,部分高龄患者病情重且治疗复杂,很多危重症患者需要进行机械通气、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循环支持等系统性治疗和整体性监护,各项工作强度高、风险大,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而重症监护患者身上有气管插管、深静脉导管、动脉导管、血滤导管、导尿管、鼻胃肠管等多处 “生命线”,大大增加了俯卧位通气治疗的难度。
办法总比困难多!为避免患者体位翻转过程中出现导管滑脱等不良情况,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一起上、一起拼,“一二三……起!”每天,医护人员三四人一组,每隔一段时间就一起帮助10余位患者逐一进行体位翻转,确保每位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顺利实施,牢牢守住了患者的“生命线”。而每当所有的工作完成,医护人员犹如参加了一场3000米的长跑,早已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但他们没有一个人要求休息、要求被照顾,“重症监护室是患者的最后一道防线和最后一丝希望,关键时刻,我们一定要顶住!”他们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以院为家,当好生命“守门人”
监护室内,重症医护人员在“生与死的隔离地带”默默用生命守护着生命;监护室外,重症医护人员在全院医疗救治一线用热血守护着平安。“感染”“重症”双高峰之下,他们硬核担当、拼命坚守,自觉开启了“以院为家”的工作模式。

作为整个重症医学科的“指挥官”,内科第一党支部书记、重症医学科主任朱宝华在此次医疗救治工作中主动请缨、扛责在肩,承担起了全院重症患者救治专家小组组长的职责,兼顾全院危重症患者的筛查救治、会诊查房任务,并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赵军主任、心血管内科顾明霞主任等组成院内危重患者巡查小组,与急诊医学科吴群主任等组成新冠应急抢救小组,积极与医务处、护理部、设备科、康复医学科等部门共同筹建可转换ICU和监护病区,24小时“在线”随时提供支援,全力保证每一位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救治。
在他的感染和带动下,全科医护人员主动放弃了周末节和假日休息,默默地把自己的工作时间延长到了12小时以上,他们轻伤不下火线,发热到39.5℃以上的“伤员”在家休息,吃药能退热到39℃的“伤病员”住在科里指导其他同事抢救治疗患者。伴着呼吸机的嘶嘶声、监护仪的滴答声,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在病房中流动,早8点上班的他们深夜还在病房里严密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17点接班的他们次日下午还在仔细地维护各种动脉静脉管道……他们努力让生命获得重生、用爱为生命续航,扛起了肩上之责,也守住了生命之门。
伴随着新冠病毒感染救治工作转向“保健康、防重症”,重症医学科以最大的努力,守住了一方重症阵地,捍卫了生命最后防线。重症医护团队是医院保障医疗救治的一个动人缩影,在这个特殊时期,全院各部门高效运转收治患者、科学精准规范治疗、及时调配医疗资源、全力提供后勤支撑,最大限度地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共同守护了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疫散花开终有时,自此阡陌多暖春。带着对患者的仁心、对责任的坚守,相信我们一定能够顺利度过所有的艰难险阻,共同迎来最美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