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滴滴……”南京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病房里,心电监护仪的滴答声与呼吸机的运转声交织成了ICU里独有的“生命交响曲”。在这冰冷的仪器声中,唯有“秀兰”这两个字,成了病床上相爷爷指尖最执着的温度。
前不久,相爷爷因病情严重住进了ICU,自入院那天起,老人眼中就好像凝着化不开的愁雾,有时会用指尖在床单上反复描画着什么。管床护士小王注意到了老人的“小情绪”,俯身细听询问,才知道老人在写“秀兰”——他同样因病卧床而无法相见的老伴的名字。
会“说话”的小卡片。知道了老人的“小心思”,医护人员既怜惜又感动。为了满足老人的心愿,医护团队连夜赶制了一套特殊的“需求卡”,淡粉底色上印着温柔的楷体字。除了常规的护理需求,还特意增加了“想听听老伴声音”“告诉她我今天吃了半碗粥”这样贴心的选项。当护士把卡片递到老人颤抖的手中时,一滴泪珠恰巧落在“思念”两个字上,晕开成一朵小小的花,洇湿了老两口跨越病房的思念。

视频里的阳光“密码”。自那以后,医护团队总会想方设法为两位老人架起沟通的桥梁。每天14:50的“鹊桥时间”成为了ICU病房里最温暖的仪式。护士们会细心帮老人整理好病员服,把白发梳得一丝不苟。当视频接通刹那,相爷爷会举起一张画着太阳的卡片——那是他们年轻时接送孙子看病发明的暗语:“我很好,别怕!”。屏幕那头,卧病在床的老伴心有灵犀地笑起来,用口型比着:“老顽童,我懂。”
藏在体温单里的“情书”。有天交班时,护士发现相爷爷在体温单背面写着歪歪扭扭的小字:“秀兰怕冷,给她带条红围巾”。医护人员默契地接力完成这份心意:护士长贡献出崭新的羊绒围巾,实习医生手绘了加油卡片,保洁阿姨系了个漂亮的平安结。当奶奶收到这份“集体情书”时,把脸深深埋进围巾里嗅了嗅:“是老樟木箱子的味道……谢谢你们!”出院那天,相爷爷把一叠用旧的需求卡小心翼翼地收进铁皮盒。其中一张写着:“今天窗外有对白头翁,像我们当年在白鹭洲公园看到的”。护士们这才明白,这些天他们传递的不仅是病情信息,更是让两位老人相濡以沫、相守相惜的点点滴滴。

现在,在南京市中心医院ICU病房里,每张需求卡背面都印上了小小的爱心标记。有位年轻护士在交接本上写道:“今天3床患者第一次主动要卡片,说要告诉女儿他梦见外孙了。”原来爱的传递,真的会传染。这些粉色的爱心标记,像一颗颗跳动的心脏,传递着爱与温暖。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特鲁多医生的这句箴言,被ICU团队用最温柔的方式诠释着。人文关怀是照进病房的那束光——它可能是一个轻拍肩膀的动作,一次耐心倾听的查房,或是深夜值班时为患者轻轻掖好的被角。那些写在需求卡上的字句,也汇成了最动人的情书,记录着白衣天使们最纯粹的誓言:以仁心守护生命,用温度治愈人间。